“出了这么大的事儿,皇上自然要派人下来仔细彻查,那位尚书魏大人因为大儿子的事儿居然气怒交加中风了,没两天就死了,他家夫人也跟着悬梁自尽了,家里只剩下一个十几岁的小儿子,那小儿子跪在宫门前喊冤,被皇帝招进宫里去就没有出来,现在,整个魏家算是树倒猢狲散,据说魏大人的大儿媳妇带着儿子在从云州回京的过程中病死了,她那个儿子,生下来就有些傻,被缺德的人看他长得好看拐卖了,至今找不到人,你们说,好好一门高门大户,就这样两个月内就倒了。”

  

  大家都随着他的讲话而心绪跟着转,宋篱也不由得觉得这家人过于惨了,同情地叹了口气。

  

  其他人也都在叹气。

  其中一人还道,“还是做平头百姓好,可没有那些大官人家的这些事儿。”

  

  “现在觉得魏家惨了吧,更惨的还在下面呢。”这人说出这句话来,大家都又看向他,心想还有更惨的,还能有什么比家破人亡更惨。

  “要说那来视察河防的魏大人真贪污了还好,现在查出来居然没有贪污,是人诬告,现在京城里,朝廷里因此可是被掀起了轩然大/波啊,这么一门忠烈,为国为民,就得了这么个结局。”

  

  这下大家果真心中同情更甚,人人都摇头叹息,那人也道,“皇上要好好查这事儿,若是真是魏家在朝上的仇人搞的鬼还好,要是这本就是皇上记着当年吴皇后家里的事儿,这时候才来整治魏家,咱们这皇上可就真的太深了,哎,做臣子的难啊。”

  

  “还是做个普通人好啊,那些争争斗斗的事儿,咱们这脑袋瓜子也想不出来,要是去让那些聪明人算计几次,这可就是活不了的事了。”

  

  这话倒是引起了在座所有人的共鸣。

  

  他这关于魏家的八卦讲完了,看出去,便也能够隐隐看到雨幕之后的县城了。

  大家都整理起行李来,准备上岸。

  宋篱却依然靠在董武身上没有动,董武低头看他,问道,“怎么了?”

  

  宋篱摇摇头,“没什么,只是心里特别难受。”

  

  “是胸口疼吗?”董武关切起来。

  宋篱还是摇头,道,“不是,只是很不舒服,心里堵得慌。”

  

  “那要揉揉么?”董武问道。

  宋篱把脸在他的胸膛里埋了一会儿,闷闷地说道,“不用,我就是心里难过而已,一会儿就好了。你让我靠一靠就好了。”

  

  宋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听了这个故事会这样难过,但是,这种伤怀却是拂也拂不去的一样,只将他压得似乎气也要喘不过来。

 

第二十六章 县城

  

  青砖碧瓦的房屋,青石的街道,县城融在一片细雨纷飞里,细雨溅在房顶上,溅在地上,溅在河岸的柳树上,如同起了一层薄烟,让一切都朦胧起来。

  

  在码头上下船,虽然依然在下着小雨,但此时天色要亮堂一些了。

  

  董武提着箱子,还提着一个装着两只处理干净的大鱼的带盖的篓子,宋篱想接过他手里的箱子,他并没有给他。

  

  这时还早,但码头上已经挺热闹了。

  码头上停着不少船只,宋篱他们处在的位置大多是中小型的乌篷船,在另一边的码头上却有不少大船,董武看他看过去,便说道,“那边的大船很多是去云州府的,有些货船还会直接去京城。”

  

  宋篱“哦”了一声,从这繁忙热闹的码头,就可看出这个县城是一个很富足的县城,船运十分发达。

  码头上船公的吆喝声时不时便有,还有专门的挑夫站在一边的大榕树底下等着生意,有人上船离开,也有人下船到来。

  

  宋篱撑着伞站在董武身边,看着这繁忙的景象,如同看着纯美电影里的场景一般。

  董武一手搂过宋篱的肩膀,接过宋篱手中的伞,两人挤在一把伞下往前走,董武道,“前面有一个廖烧饼,是整个珉阳县都有名的,你要去尝尝么?”

  

  宋篱此时精神依然不太好,董武以为他是因为那位魏大人家的事情而被惊了魂,那位大人家里的确是惨了些,像宋篱这种胆子小又极富怜悯之心的听到后的确容易陷进伤怀的情绪里去。

  董武喜欢且怜惜这样的宋篱,他想,也许去喝点热粥吃个烧饼宋篱精神会好些,毕竟因为这天早上起得早,宋篱早饭几乎没吃什么东西。

  

  那家烧饼店就在距离码头不远的地方,这里各种人很多,但那一家并没有非常挤和排队,也许是因为虽然是烧饼店但门面比较高的缘故,也有这一日在下雨生意比较清淡的缘故!

  

  董武带着宋篱进去,宋篱接过他手里的伞收起来。

  叫了烧饼和鱼片粥,付了账,然后在堂上坐下来。这种小吃的店因为招待的客人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忙的,所以几乎全是要先付账再上东西。

  

  堂子里坐着的几乎全是男人,大家边吃边说着话,大多是码头上又出了什么事情,或者云州城里发生的事情,当然也有说本城里发生的大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