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唯听余菡说完, 有点糊涂了。

怎么这么多鬼?

她:“那鬼杀是怎么回事?”

余菡这个,有点行素,这几年被县老爷惯坏了, 不是你什么她就答什么的, 但青唯不一样,她敢追鬼, 她就佩服她!

余菡笑眯眯的, “厨房里有蜜饯儿,你吃不吃, 叫去拿?”

青唯摇了摇头。

余菡于是吩咐:“绣儿,去拿蜜饯儿。”她看青唯一眼, 一甩绢帕, 扭往正屋外走, “跟过来, 全须全尾地说给你听。”

-

“这事儿呀, 得从头说起。”

了自己屋里, 余菡往妆奁前一坐,语唱戏似的,拖着长长的调子。

“上溪这地儿呢, 山多,闭塞, 早年是很穷的,大伙儿吃不饱、穿不暖, 走投路了, 怎么办呢?难保就要落草为寇。当时上溪出了这么个,他叫耿常。他年少时父母早亡,靠着小偷小『摸』混日子, 咸和年间,道不是『乱』么,他就跟上溪那些日子过不下去的说,只要大伙儿愿意跟他上山,他保管大伙儿今后饿不着。”

当时还真有不少信了他,跟着他,先将竹固山那些七零八落的匪寨逐一吞,然后再山上建起自己的寨子,时日一久,渐候。

“这个耿常,打的是劫富济贫的旗号。在最困苦的时候,什么叫劫富济贫呢?就是有余粮的家就抢。但他有一点好,讲究万事留一线,抢了别,多少还给留一点口粮,且他脑子好使,后来了昭化年间,日子好了起来,他就不干这种营生了,他从劫,变了劫道。”

竹固山的位子好,山脚下,有条商家镖局常走的路段。耿常带劫道,倒也不把事情做绝,最初抢货,跟过路商家熟一些了,就收点路钱,待更熟一些了,偶尔他还会大手一挥,说这回路钱就免了。

余菡道:“呐,都是贱胚子!一开始他抢你货,你恨他恨得牙痒痒,后来他不抢货了,说给你行方便,收点银子当路钱就好,你便觉得他没那么讨厌了,再后来,他偶尔免你的路钱,还说什么‘这回的路钱,权当洒家给你们买酒了’,什么‘出来做营生都不容易,今儿你们打这道上过,洒家只当没瞧’,你就会觉得他非但不坏,还是大好一个!”

加之耿常为豪爽,与谁相交都分外投契,久而久之,他非但没被这些过道商贾恨上,反而还跟陵川一带的不少商贾结下交情。

陵川匪患由来已久,今日灭了东山头,日还有西山头,简直就像山上荒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生。

是以像竹固山耿常这样的,官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朝廷真正下令剿除匪患是什么时候呢?

是昭化十二年。

昭化十二年初,朝廷决定修筑洗襟台。因昭化帝格外看重这座楼台,这在当时,几乎是当朝一要务。洗襟台修在陵川,朝廷自然要剿当地的匪。

不过剿匪虽是“剿”,不是指诛杀。

昭化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盛君主,对敌手腕铁血,治堪称柔仁。

所以朝廷的意思还是以劝服为主。

“规劝能起什么作用?”余菡对镜摘下一对耳环,回看着青唯,“咱们这位县老爷,跟那竹固山的耿常可熟了,那会儿还没嫁给这冤家做小,有几次,们戏班子被请去山上唱戏,还他来吃酒呢。让他劝耿常?只怕耿常三两杯酒就能把他堵回去。”

青唯:“那时竹固山的县令,就是眼下这位?”

“是呀。”余菡道,“这么穷的地方,谁爱来当官?只有这冤家。”

后来是什么时候出的事?

余菡记不大清了,只记得洗襟台塌了以后,整个陵川都『乱』了,朝廷大军入驻,匪患四起,恍惚间像是回咸和年间的离『乱』日子,甚至就连闭塞的上溪也心惶惶。

“上溪虽然穷,背靠大山好吃饭,不是没有商户的。后来有一,有家姓蒋的商着急忙慌地跑去县衙告状——他们家做什么买卖来着……忘了——总之他们说,他们运去东安的二十多箱货,了竹固山山脚,被耿常带劫了,且那耿常不但劫了货,还杀了他们的!”

青唯听这里,蹙眉道:“你不是说这耿常做事留一线,不害『性』命么?”

“是呀,所以这事才离奇么。”余菡道,“不过事有例外,山匪就是匪,你还指望着他们都能像那柏杨山的岳氏?匪要立住脚跟,多少都得伤,当时『乱』那样,杀几个么,也是有可能的。”

“官府将信将疑,刚想查,”余菡双手一摊,“出事了。”

耿常有个义弟,叫寇唤山,是竹固山的二当家。蒋姓商报官还没一日,这个寇唤山也带着十数山匪下了山,一连劫了三户家,也杀了。

这样的事一而再,官府定然不能坐视不理,加之朝廷早就说要剿匪,洗襟台修建期间,就有官兵驻守在山外,县老爷死了,唯恐再生『乱』,快马将事由禀给了几十里外的驻军将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